科学研究
首页 · 科学研究 · 学术与科研动态 · 正文

学术与科研动态

和谐尺度,更多的是老百姓的感知

日期:2006-12-29   点击数:  

 

———对话英国正版365下载副经理陈光

《四川日报 》2006年12月29日 星期五

      “数据往往是枯燥的,也很难穷尽所有的数据,这时候居民的感受更重要。”12月24日,陈光教授在接受记者专访时感言。此前,在成都市社科院学术年会上,陈光提出了一个崭新的概念———建立成都和谐指数评价指标体系。这是我省市州首次为衡量和谐社会建设工作提出量化标准。“这个指标体系可以把一些非常重要的属性、关系,比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、城乡关系等处于何种状态,用一种数据化的指标表现出来,再从国内外寻找相似的‘坐标’一对照,就能很直观地了解成都发展到什么程度了。”陈光说。

据介绍,目前建立的成都和谐指数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社会发展、社会公平、社会保障、社会诚信、公共安全、生态文明等6个客观标准和和谐感知这一主观标准。整个体系则包括了24项可量化的具体指标,诸如人均可支配收入、人均住房面积、失业率、社区归属感等,评定方式将采取随机问卷调查等方式。

但同时,这位和谐指数体系的制定者也认同,老百姓的切身感受是超越一切的标准。“和谐感知”是“对城市建设的认同度和社区生活的归属感”。

社区是个“筐”,各种社会关系往里装

    记者:社区承载的功能到底有多大?

陈光:社区是市场经济条件下、民主法治氛围内人民生活的基点。社区应该具有一种“兜底”的功能。它能不能协调利益、化解矛盾、排忧解难,直接关系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和谐。

记者:也就是说,社区接纳了众多的社会职能?

陈光:城乡政治经济体制的革新带来的是社会分工的变化。以企业为例,此前我们的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承担了大部分的社会功能,改革国有企业制度,从企业剥离各种社会职能,这就意味着:不该企业办的事就要还给社会。在城市,正在实现从“单位人”向“社会人”的转变。那么,这些职能往哪里还?钥匙就是社区。不管你的单位如何变换,最后还是要回到社区。社区成为一个“筐”,里面盛满了各种社会关系。

    记者:这意味着必须重视社区建设。

    陈光:对,眼下形成的共识是社区具有三大功能:协调利益、化解矛盾、排忧解难。也就是说社区应该具有一种“兜底”的功能,它能不能把人“兜”住,使服务到位、把情绪舒解、让矛盾化解,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和谐。社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,必须重视社区建设。

判断城市的和谐程度,比判断它的经济发展程度困难得多

    记者:目前对“和谐指数”评价体系,有没有好的成果?

陈光:社区是构成整个社会的“细胞”,实现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”目标的基础首先是“构建和谐社区”。目前,各地、各部门对构建和谐社会、和谐社区进行了大量的探索,积累了一些经验。以社会的和谐发展为指向,用“和谐指数”来反映社会的“和谐程度”,国内已有一些相关的前期研究。北京、深圳、南京都已经开始制定社会和谐相关评价标准,国家统计局课题组也于2005年完成了《和谐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研究》。

记者:那么,城市和谐度的判断依据在哪里?

陈光:为什么搞评价标准,我觉得一是全社会都在提构建和谐社会,而社区作为社会的一个基本单元,社会矛盾和社会利益的焦点都汇集在社区的背景下,构建和谐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,社区不和谐,社会没法和谐。

判断一个城市的和谐程度比判断它的经济发展程度困难得多,但是有时候越困难的问题反而可以用越简单的方法解决。任何一种分析工具的作用都是有限的,统计方法也不例外。我们不可能期望靠某一种统计方法和有限的指标就能诠释出“和谐”丰富的内涵,和谐指数应该是一个开放的体系,不断丰富其内容,观察其中的动态变化也许更能反映出城市的进步。

居民生活的满意度更多体现在心态上

    记者:大家都期望和谐,但是和谐可以量化吗?

陈光:可以这么说,和谐社区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石。但是,城市的和谐度如何,应该有可考核的指数,可考量的客观效果。我在一年前开始构建“成都和谐指数”的统计监测指标体系。经过数据收集,指数调整,有一个很深切的感受:数据只能作为管理部门的行动参考,但和谐对广大居民来说,更多的是他们的感知,也许“居民生活的满意度更多体现在心态上”。

记者:也就是老百姓的身心感受?

陈光:对呀。举例说,早上,我们能在春熙路看到这样的景象:开始营业前,许多商店组织员工在各自店门前围成圈,玩一种追逐游戏,一个跑一个追,当跑的人停在圈中某一个人面前,这个人就接着跑……不同商店的员工穿着不同颜色的工装,围成了不同颜色的圆圈。这一切让早晨的春熙路就像一个快乐的幼儿园。你会深切感受到,城市早晨的这道风景很美。这也是和谐的一个片断。